
中秋節除了與親友團聚賞月、烤肉,在馬祖鐵板村(仁愛村)可是有一個流傳百年的傳統活動—「鐵板燒塔節」,以熊熊烈火歡慶佳節。
燒塔活動據傳是元朝末年為了推翻蒙古人統治,抗元之士約定在中秋時燒塔,作為起義的信號,之後演變成告別不順、去除壞運的習俗。燒塔節的塔高度通常為1到3公尺,大多利用碎瓦片砌成,較高的塔則是有1/4用磚塊搭建。塔的頂端會預留一個缺口,用來投放木、竹、穀殼等燃料,有時想讓場面更為壯觀,會再灑入鹽巴,呈現如煙火綻放的景象。早期在燒塔過程中,會將平時無法隨意丟棄、不能當柴火燒的廢棄物一起燒毀,象徵除舊布新,也有惜福、尊敬的之義。

復興傳統再添入新意
然而在馬祖軍管時代,因「燈火管制」的軍事需求,此習俗消失近50年,直到民國87年才開始復興傳統,並加入創意踩街活動、疊塔實作等新時代的元素,吸引外地居民與遊客到場共襄盛舉。如今,也不像過去家家戶戶有大量的廢棄物待燒,改為發放「除穢卡」,民眾可以將生活中的不順遂或恐懼的事物寫下來,放進燒塔燒盡,代表將過去所有的厄運燒除,以嶄新的心態面對未來!
現在全台灣只剩下南竿鐵板還有燒塔節,因為是非常珍貴的習俗,除了吸引許多移居外地的兒女返家參加,也有許多台灣各地的民眾共襄盛舉!在夜晚的歡笑聲中,開心度過中秋佳節。